前言:在亞洲,中國近年來將足球列為國家重點發展項目、並頻頻購買國外球隊,日本發展足球早由來已久,東南亞國家的足球運動也十分風靡、連小小的香港都對足球運動如數家珍。唯獨台灣,是足球沙漠,足球發展在台灣只能以「荒涼」兩字形容。近兩年在足球愛好者的努力下,情形稍有改善。台灣足球社群網站「挺足球」專訪知名足球球評石明謹先生,一起聽聽他對台灣體育發展的限制與建議。
一說起足球,石明謹一坐下來便侃侃而談。「有兩種運動是在六歲之前可以開始訓練的,游泳和足球。小朋友天生就會踢,全身上下最有力的地方是大腿,因為腿是最先發育的肌肉,所以小孩子踢足球也比較不會受傷。」從小踢球,可以訓練腳的敏捷度和活用度,「很多 NBA 球員小時候都是踢足球的!就像 Steve Nash、Kobe Bryant 等都是。」那為什麼台灣的足球風氣還是如此不盛行呢?
「因為台灣人打從心底瞧不起運動員!」石明謹語出驚人的表示。
「台灣的體育環境從小就走在錯誤路,以三級運動來說(國小、國中、高中),這三個階段的體育都講求成績,這就是台灣體育不盛行的根本原因!為什麼一定要強迫小朋友搶前三名、拿獎牌?就讓小孩年輕人去參加體育活動、去參加訓練,不要因為他體育成績差就把他排除在外。至少這樣他就能看得懂球怎麼玩,運動風氣自然就會興盛!」石明謹直接點出台灣「太重視成績」的缺點。
知名足球球評 石明謹(挺足球 拍攝)
三級運動,要鼓勵的應該是「參加人數的量」。「台北市只有三個高中有足球隊,加起來總共只有 45 個選手,今年全國少年盃台灣有 140 隊左右參加,但日本有 4 萬多隊!而專踢 11 人制的足球隊,整個台北、新北的隊伍數,是零!」聽起來很不可思議,因為過度注重成績及資源分配,若有 11 人制的足球比賽,就叫田徑隊、舉重隊來支援參賽。「這樣沒受訓練的球隊,怎麼會進步?」
要求體育成績來決定人選,導致台灣升學主義作祟下,運動員變得很少。人數少,自然難以興盛風氣,更遑論國際賽事的競爭。而且大家刻板印象認為,運動員就是書讀不好,才去當運動員。這就是很多台灣人打從心底瞧不起運動員的心態!
「如果每個人都會運動、都熱愛運動,那就不會瞧不起運動員、更不應該虧待運動員!」石明謹認為,不管是不是足球,運動員在烈日風吹雨淋下,忍受長時間的訓練,其實心志及抗壓力都比一般人強大,國家實在不應虧待運動員!
「如果球隊就那幾個人,當然沒人可以挑了!但國外是六歲開始就一堆小朋友開始在公園或草地踢球。過度追求運動成績,對小朋友的人生其實一點幫助都沒有!」石明謹認為,運動讓人快樂、磨練挫折容忍力,球類運動更可以訓練團結能力,這麼棒的活動,為什麼不讓越多小孩子參與越好?
停止注重體育成績吧!要讓台灣更有競爭力,就讓運動人口大幅增加,並且拋開「書讀不好才去當運動員」的褊狹心態!
【圖、文】挺足球。未經同意請勿轉載,歡迎各大媒體來信合作交換連結。